gigs 陳綺貞:我的歌想要傳達一種善意 - 陳綺貞 Cheer Chen

By Poppy
at 2012-09-18T10:47
at 2012-09-18T10:47
Table of Contents
陳綺貞:我的歌想要傳達一種善意 ─ 夏日120分鐘專訪
‧gigs搖滾誌 2012/09/17
http://mag.udn.com/magimages/11/PROJ_AUTHOR/f_1347605977722.jpg
那時候Michael Jackson來(編按:1993年危險之旅全球巡迴),我就被逼著去訂了兩年
的《余光音樂雜誌》。就是票已經賣完了,一定要訂才有票。
【文字/gigs】
「音樂的線條‧叛逆的善意‧恐懼的質量」
「用最低限度的妥協,完成最多可能的自我。」
http://mag.udn.com/magimages/11/PROJ_ARTICLE/79_5421/f_412472_1.12.13.png
gigs:會開始有意識的自己買唱片、卡帶,一開始是怎麼發現自己喜歡上某種音樂?
綺貞:真正影響我寫歌這件事最多的,應該是八〇年代的中文或西洋歌曲。那時候國中開
始,因為我住士林,離士林夜市很近,我在士林夜市裡面補習,所以每次我會聽到很多店
在放那時候最流行的歌,旁邊就在賣盜版的卡帶。可是那時候沒有那個觀念,而且搞不清
楚,就亂賣,而且很便宜。那些歌其實真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歌,聽了就覺得旋律很好聽
,也開始學英文。我還記得國三那時候去表哥家,我看到他家有把吉他,我就對這東西很
好奇。我家有一把古典吉他,可是我不會彈。他就想說我好像對音樂還滿有興趣的,他就
放Pink Floyd的MV給我看。就印象很深刻,他放了那首歌,「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哼唱)。我那時候看到就覺得,這旋律沒有很好聽,可是畫面看到就印象
非常深刻。然後他還有放Queen的唱片,我就比較喜歡皇后合唱團,因為他們的和聲很豐
富,整個很華麗。後來又去聽了……
那年Bon Jovi來國父紀念館,我也跑去看,那時候很拘謹,很少接觸這種比較流行的音樂
,國中的時候。那時候旁邊的人都站起來喊安可的時候,我覺得很害怕,我會有一種不知
道該如何自處。我要學他們?還是我就要順著現在自己的心,就是我其實沒什麼感覺?那
時候也覺得台上很好聽,可是印象很深刻,後來我自己演出的時候,或是我再去看表演的
時候,其實我會滿清楚的意識到,我自己在做任何的舉動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心意。因為
有時候你真的會……你看到有些人很盲目跟著別人做。那段時間的這幾樣事情,對我來說
是滿新的input。
後來我住學校,每天聽皇后合唱團。然後那時候Michael Jackson來(編按:1993年危險
之旅全球巡迴),我就被逼著去訂了兩年的《余光音樂雜誌》。就是票已經賣完了,一定
要訂才有票。自此開始每個月看雜誌,有誰來、有什麼唱片,再存錢去買。那時候開始比
較多樂團來台灣,我幾乎只要有人來,不管我認不認識,我就會去看。對啊,應該是這樣
。
悲觀中的善意
gigs:我在你的歌詞裡面聽到失落跟悲傷的感受,但到最後詞意會有一種收納、一種包容
,我自己覺得是類似救贖的感覺。你會怎麼形容你的作品的性格?詞的創作軸心對你來講
是什麼?如果有一種個性,是比較悲觀或樂觀?
綺貞:我其實知道你在說什麼,我想辦法快速的想一下。我覺得應該是……應該還是要傳
達一種善意,不管說你寫的出發點很有可能來自於一個惡意的東西,或是來自於一種傷害
,或是其實你是想要反擊。可是最後……我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把我的感受直接的說出來,
可是……我常常覺得寫東西還是……就像你說的,還是要有個結論,或是你領悟到的最後
的核心的價值,但我又不想說教,所以有些東西可能會用情感或美來包裝,讓那個東西比
較容易滲透進去。可是那個善意,我相信聽的話是會……是能夠藉由聽音樂跟歌詞可以感
受得到的。
gigs:所以……你私底下會覺得自己是個比較樂觀或悲觀的人?
綺貞:我還滿悲觀的。嗯,對。
單曲生命,線性紀錄
gigs:你是國內少數會定時發行單曲的歌手,而單曲的版本往往又與專輯收錄的不同,單
曲這樣的形式,對你來說是什麼?
綺貞:專輯與演唱會的思考模式太像迴紋針,是非線性的,而單曲都依照創作的時間發行
,是我為自己留下的一種線性的紀錄,回頭看時有個清楚的脈絡可循。
gigs:沒有其他複雜的考量,單純希望呈現那音樂原本的面貌。
綺貞:對阿,而且專輯永遠必須收錄超過兩首歌,當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時難免會產生一些
「質變」,會失去那音樂最應該有的樣子。但單曲可保有曲子最純粹的樣貌,也能促使我
思考什麼才是這曲子應有的面貌,將它完整呈現出來。
gigs:你十幾年前就這樣想嗎?
綺貞:做第一張專輯時就這樣想了。
gigs:所以你是單純從音樂的角度思考,不是從音樂產業的角度。
綺貞:背後的操作模式我並不了解,後來才知道單曲原來是為了電台打歌而產生的,但我
當初純粹是從自身需求發想,那時候常跑校園巡迴,很多人問我:「你剛剛唱的歌哪裡買
得到?」當時也不確定何時能發片,想說把現有的歌錄一錄,《Demo 1》就是這樣來的。
【完整內容請見《gigs搖滾誌》2012年9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12472
--
‧gigs搖滾誌 2012/09/17
http://mag.udn.com/magimages/11/PROJ_AUTHOR/f_1347605977722.jpg

的《余光音樂雜誌》。就是票已經賣完了,一定要訂才有票。
【文字/gigs】
「音樂的線條‧叛逆的善意‧恐懼的質量」
「用最低限度的妥協,完成最多可能的自我。」
http://mag.udn.com/magimages/11/PROJ_ARTICLE/79_5421/f_412472_1.12.13.png

gigs:會開始有意識的自己買唱片、卡帶,一開始是怎麼發現自己喜歡上某種音樂?
綺貞:真正影響我寫歌這件事最多的,應該是八〇年代的中文或西洋歌曲。那時候國中開
始,因為我住士林,離士林夜市很近,我在士林夜市裡面補習,所以每次我會聽到很多店
在放那時候最流行的歌,旁邊就在賣盜版的卡帶。可是那時候沒有那個觀念,而且搞不清
楚,就亂賣,而且很便宜。那些歌其實真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歌,聽了就覺得旋律很好聽
,也開始學英文。我還記得國三那時候去表哥家,我看到他家有把吉他,我就對這東西很
好奇。我家有一把古典吉他,可是我不會彈。他就想說我好像對音樂還滿有興趣的,他就
放Pink Floyd的MV給我看。就印象很深刻,他放了那首歌,「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哼唱)。我那時候看到就覺得,這旋律沒有很好聽,可是畫面看到就印象
非常深刻。然後他還有放Queen的唱片,我就比較喜歡皇后合唱團,因為他們的和聲很豐
富,整個很華麗。後來又去聽了……
那年Bon Jovi來國父紀念館,我也跑去看,那時候很拘謹,很少接觸這種比較流行的音樂
,國中的時候。那時候旁邊的人都站起來喊安可的時候,我覺得很害怕,我會有一種不知
道該如何自處。我要學他們?還是我就要順著現在自己的心,就是我其實沒什麼感覺?那
時候也覺得台上很好聽,可是印象很深刻,後來我自己演出的時候,或是我再去看表演的
時候,其實我會滿清楚的意識到,我自己在做任何的舉動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心意。因為
有時候你真的會……你看到有些人很盲目跟著別人做。那段時間的這幾樣事情,對我來說
是滿新的input。
後來我住學校,每天聽皇后合唱團。然後那時候Michael Jackson來(編按:1993年危險
之旅全球巡迴),我就被逼著去訂了兩年的《余光音樂雜誌》。就是票已經賣完了,一定
要訂才有票。自此開始每個月看雜誌,有誰來、有什麼唱片,再存錢去買。那時候開始比
較多樂團來台灣,我幾乎只要有人來,不管我認不認識,我就會去看。對啊,應該是這樣
。
悲觀中的善意
gigs:我在你的歌詞裡面聽到失落跟悲傷的感受,但到最後詞意會有一種收納、一種包容
,我自己覺得是類似救贖的感覺。你會怎麼形容你的作品的性格?詞的創作軸心對你來講
是什麼?如果有一種個性,是比較悲觀或樂觀?
綺貞:我其實知道你在說什麼,我想辦法快速的想一下。我覺得應該是……應該還是要傳
達一種善意,不管說你寫的出發點很有可能來自於一個惡意的東西,或是來自於一種傷害
,或是其實你是想要反擊。可是最後……我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把我的感受直接的說出來,
可是……我常常覺得寫東西還是……就像你說的,還是要有個結論,或是你領悟到的最後
的核心的價值,但我又不想說教,所以有些東西可能會用情感或美來包裝,讓那個東西比
較容易滲透進去。可是那個善意,我相信聽的話是會……是能夠藉由聽音樂跟歌詞可以感
受得到的。
gigs:所以……你私底下會覺得自己是個比較樂觀或悲觀的人?
綺貞:我還滿悲觀的。嗯,對。
單曲生命,線性紀錄
gigs:你是國內少數會定時發行單曲的歌手,而單曲的版本往往又與專輯收錄的不同,單
曲這樣的形式,對你來說是什麼?
綺貞:專輯與演唱會的思考模式太像迴紋針,是非線性的,而單曲都依照創作的時間發行
,是我為自己留下的一種線性的紀錄,回頭看時有個清楚的脈絡可循。
gigs:沒有其他複雜的考量,單純希望呈現那音樂原本的面貌。
綺貞:對阿,而且專輯永遠必須收錄超過兩首歌,當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時難免會產生一些
「質變」,會失去那音樂最應該有的樣子。但單曲可保有曲子最純粹的樣貌,也能促使我
思考什麼才是這曲子應有的面貌,將它完整呈現出來。
gigs:你十幾年前就這樣想嗎?
綺貞:做第一張專輯時就這樣想了。
gigs:所以你是單純從音樂的角度思考,不是從音樂產業的角度。
綺貞:背後的操作模式我並不了解,後來才知道單曲原來是為了電台打歌而產生的,但我
當初純粹是從自身需求發想,那時候常跑校園巡迴,很多人問我:「你剛剛唱的歌哪裡買
得到?」當時也不確定何時能發片,想說把現有的歌錄一錄,《Demo 1》就是這樣來的。
【完整內容請見《gigs搖滾誌》2012年9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12472
--
Tags:
歌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ussy Tour 2012 是「無座」

By Hedy
at 2012-09-18T10:15
at 2012-09-18T10:15
阿妹獲湖南製片道歉 吳尊汶萊人也中槍

By Tracy
at 2012-09-18T09:55
at 2012-09-18T09:55
大家都怎麼看DVD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09-18T08:43
at 2012-09-18T08:43
《我的狗蚪蚪》雜誌影評

By Ida
at 2012-09-18T08:13
at 2012-09-18T08:13
《我的狗蚪蚪》電視預告(30秒版)(8頻道)

By Steve
at 2012-09-18T07:59
at 2012-09-18T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