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王力宏和他的音樂(三) - 王力宏 Leehom Wang

By Ursula
at 2012-10-04T22:27
at 2012-10-04T22:27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aff33101016ktt.html
第二篇--夢裏不知身是客
因為喜歡他的音樂,欣賞他的品格,我開始關注他的新聞,補習他上過的綜藝
節目,誰知宏門一入深似海,我從開始零星消遣式地看,到後來根據他發專輯的時間段
系統地"復習",簡直恨不得能夠補齊他出道以來參與過的所有訪談、節目,以至於連我
都覺得自己有點走火入魔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我沒有想到這個男人是如此經得起
挖掘,對他的瞭解每多一點點,對他的喜愛就更多一點點,他打破了我所有對娛樂明星的
偏見,他真誠、謙遜、聰明、認真、寬容、有才華…最重要的是,他很real,他的真實就
像一面純淨的鏡子,照亮了我們內心的黑暗角落,讓你相信保持愛和善的信念並不愚蠢。
但是,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力宏的音樂,因此關於
"我是多麼的愛你"這種花癡事,就此打住。
Stravinsky曾經說過,"How misleading are all literary descriptions of
musical form."對於這句話,我是完全認同的。嚴格說起來,任何藝術形式,繪畫也好,
音樂也好,書法也好,舞蹈也好,藝術的精妙在於它自身,就音樂來說,再高妙的分析、
再多的解說,也無法替代音樂本身,最初和最後,我們需要做的,也不過是認真傾聽、
用心感受而已。話說回來,雖然所有藝術家都表達過類似的想法,到最後,大家又都忍
不住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訴諸文字,大概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最直觀也最能引起共鳴的,
依然是我們思考時所憑藉的語言吧。也因此,猶豫再猶豫,我最終仍然是選擇了用文字,
來嘗試著表達,力宏的音樂所帶給我的所有感受。
都說時間是一把殺豬刀,任何東西在時間這把利刃的檢驗下,好壞都無所遁形。
判斷一個人的音樂品質,這個標準一樣適用。力宏的音樂,拋開最早在福茂無法自主時
出的那兩張專輯不談,從98年加盟sony自己全程參與創作開始,《公轉自轉》裏的大
部分歌曲,"one of these days","夢想被冷凍","愛你等於愛自己"等等,現在聽來
依然充滿現代感,完全沒有那種"昨日金曲"的感覺,更不用說2000年發行的《唯一》,
03年發行的《不可思議》,以及更後面的《心中的日月》《蓋世英雄》這些專輯了,其實
嚴格算起來,即使是《蓋世英雄》離現在也有6年的時間了,6年了,在我們這個"科技發
達好有效率而生活的速度比明朝快一萬倍"的時代,有多少口水歌早已淹沒在時光裏,無
聲無息?又能有多少歌現在聽來依然新鮮有趣?那麼為什麼王力宏的歌,特別耐聽呢?
我歸結原因:
原因之一是旋律本身的出色。對於流行歌這種結構相對簡單的音樂形式,旋律是
一首歌的骨架,尤其對於華語音樂這種先天不足的音樂類型來說,旋律的重要性更是幾
乎可與歌詞各分半壁江山的程度。一首歌如果旋律好聽,編曲怎麼變,它都不會差到哪
里去,這就好比一個漂亮的姑娘,就算衣服穿得再樸素,也難掩天生麗質。舉一個例子,
"如果你聽見我的歌",這首歌是力宏的唱腔未完全脫離百老匯影響之前的一首作品,也
是少數幾首令我聽出了"時代金曲"感覺的力宏的作品,原因就是唱片公司當年給它配的
傳統華語情歌的編曲。2006年《蓋世英雄》演唱會上,力宏重新給它做了一個更加輕盈
的鋼琴編曲,用他現在的唱腔重新演繹,這首歌瞬間脫胎換骨,變得毫無隔閡了。直到6
年後的今天,這首歌依然是我最愛的宏式情歌之一,百聽不厭。
稍微對力宏的音樂瞭解得深入一點的人都知道,力宏的歌全部具備這一個特點--
耐改。"你不知道的事","流淚手心","愛錯","你不在"……每場演唱會的所有
曲目他都會重新編曲重新演繹,鮮少有一比一複製CD的時候,也正是如此,令力宏的演
唱會變成了歌迷的盛宴,每次去,都有新的驚喜,究其原因,毫無疑問,好的旋律在這裏
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說到這裏,我忍不住要炫耀一下力宏改編歌曲的功力,最廣為人知的自然是"龍的
傳人"了,2000年力宏把侯德健先生這首作品改編為搖滾嘻哈風格,讓整首歌變得更加華
麗現代,不僅成就了這首歌另一個輝煌的12年,更讓這首歌從一首"為中國人寫的歌"
擴大成為"為全世界華人寫的歌",賦予了這首歌音樂以外的更加深廣的社會意義。我另
外要提的是為了追悼MJ逝世而改編重唱的"Man in the Mirror",以及紀念馬爺演唱會上
改編的"請留住你的腳步",兩個改編都是顛覆性的極具才思創意的,一個是把MJ的搖
滾風格改為中國風,另一個則是老歌新唱,把一首時代金曲成功變成了現代抒情搖滾,
兩首歌的改編展示了力宏在音樂世界裏遊刃有餘的才華。
原因之二,力宏每一首作品創作概念都非常完整。如今華語樂壇一個普遍的狀況
是,一兩首主打K歌撐一張專輯,這個問題從我讀中學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問題一
點也沒有改變(我固然反對盜版,但是就這點上來講,也莫怪大家都喜歡從網上download
歌曲下來聽,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會願意為了一首歌掏腰包買一張專輯的),當然,
也有一些負責任、有想法的歌手會充分考慮每一張專輯概念的完整性,比如孫燕姿,比
如蘇打綠,比如周傑倫,但是若要細說到每一首歌,放眼整個華語樂壇,除了力宏,我
找不到任何一個其他歌手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的隨便那一首歌拿出來,單就音樂本身來
說,每一首歌從主題的確立、旋律和歌詞的契合、到編曲的搭配,整個創作的完整性一
目了然。
比較空閒的時候,我會泡一壺紅茶,在視聽室裏,拿出他的專輯,像聽古典和爵
士一樣,一首一首慢慢聽、細細品味。每次聽完,讚歎之餘,我也不禁疑惑,要怎樣
的執著、怎樣的毅力和恒心、怎樣的熱愛,才能做到每首作品都如此精雕細琢?
其實,如果你有足夠用心瞭解王力宏這個人,你有足夠用心在聽他的音樂,你就
知道他為什麼能夠做到如此程度:
第一、 力宏的學院背景。力宏的音樂背景在華語樂壇裏,用elite training來形容也
不為過, Williams College主修爵士鋼琴和作曲的音樂系學士,之後又在
Berklee攻讀一年的碩士學位,直到現在他也沒有完全放棄音樂上的進修,
不定期到紐約接受流行樂歌唱名師Seth Riggs的訓練。想當然爾,他的音樂學
院風濃厚也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這首先表現在他在作曲上展現出來的專業
手法(他的作品結構總是很完整,他的情歌總是能夠聽出很多古典音樂的作曲
技巧,比如我前面分析過的"你不知道的事",比如"everything"副歌中運用的
三度變奏……),以及他在使用各種東西方樂器時的隨心所欲;其次他在研究
和接受西方新的音樂風格並將之與華語音樂做巧妙融合的能力;還有他的音樂
中各種看似神來之筆其實心思周密的切入點……他的廣博、他的深度、他的驚
人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追根究底,這些與他專業系統化的音樂訓練都是分不
開的。
可笑的是,有些自以為"專業"的製作人卻用"匠氣"來形容他的這種學院風,
並以此作為他"不夠有才華"的論據。什麼叫才華?中學畢業的人能夠寫出創新的音
樂才叫天才,而音樂科班出身的人寫出創新的音樂就叫做"匠氣"?對於這些井底之蛙
的言論,我能夠用100個不同的方式來反駁,但是為了避免離題,我只想說一個事實:
倘若有脈絡可循的作品就不是有才華的作品,那麼我們的整個文明史都應該被稱之為
"匠氣的文明"了,試問,我們人類歷史上文明的哪一步的創新,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
上?沒有巴哈的對位技巧做養分,又怎麼會有莫札特的C小調賦格曲K.426,還有後來
的K.576作品中那些絕妙的對位織體?沒有畢薩羅的印象主義作品做靈感,會有後來梵
古的表現主義?沒有元朝的雜劇,會有明清的傳奇?!還是說,我們的華語流行就只
能是大家湊在一起生產一些KTV式的俗爛情歌,而容不下任何經得起推敲的精英作品?
第二、 他的大局觀。有一些東西,力宏常常掛在嘴邊,比如他說想要用音樂來改變
世界、影響年輕人;他想要提升華人音樂的國際地位;他想要挖掘我國的傳統
音樂優秀的部分並將之發揚光大;再比如他近期提到的西方的文化侵略……我
不知道在華語樂壇有多少人有這樣的使命感,但是我確定沒有人比力宏投入更
多心力、更有意識、更堅持地在貫徹執行這件事。相當程度上,我想這點與他
的學院背景也有關係。
修過歷史的人都比較容易具備全局觀念,我與力宏一樣修過古典音樂史,
所以我明白為何我國的傳統音樂傳承乏力,為何華語音樂在西方世界發不出
自己的聲音,所以我理解他的擔憂,我尊重他的企圖心,我佩服他對華語音樂
所貢獻的那一份沒有任何雜質的心力。力宏是行動上的巨人,他有勇氣堅持做
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我想,正是因為他這份純粹的改變世界的信念,才能令
他頂住這所有的誤解和壓力吧!
第三、 他的認真和龜毛。如果問崇尚浪漫和想像力的雙魚座,最討厭的星座是什麼,
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固執又按部就班的金牛座吧?力宏確實是我喜歡的第一個
金牛座,他讓我看到金牛座的所有優點:認真得一絲不苟、挑剔到吹毛求疵、固
執得無法動搖,這些之所以是他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是因為他把這些特質都拿來
對待他的音樂和他的事業了。錄《心跳》這張專輯的時候,他與混音大師Mick
Guzauski在紐約的studio裏面做最後的混音,趁著Mick工作的時候,力宏躲在旁
邊錄製花絮,鬍子拉碴的他一臉疲憊,對著鏡頭說:"Mick已經快要被我逼瘋了,
因為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混這首歌了,他說我在意的那些東西根本不會有人聽得出
來的,但是……(變小聲)我還是想請他再重新混一次……(更小聲)等下再跟
他講好了,等他弄完以後。"每次看到他這種透著孩子氣的堅持,我都忍不住莞
爾,莞爾之餘,更多的是佩服。一時的認真不算什麼,難的是時時認真。一張
專輯認真也不算什麼,難的是十幾年來如一日,每一張專輯、每一首作品都全
力以赴,做到最好。對於這點,力宏輕描淡寫地將之歸為自己從小練習小提琴
養出來的耐心和毅力,他對於自己身上的優點,總是看得那麼理所當然,仿佛
那些根本不值一提。我後來問了許多自小學樂器的朋友,學樂器這件事是否培
養了他們的耐心和毅力,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數都是中立的,最正常的反應是這
樣的:"哈?你這麼一說,好像……也有一點吧……"。當然也有朋友會直率地
說那時候被每天被家長逼著練琴煩都要煩死了,哪有練到什麼毅力。
第四、 他勇於挑戰規則,打破音樂的邊界。認真歸認真,努力歸努力,力宏在音樂
上的追求,卻不僅僅是做出零瑕疵的作品來而已。在他謙和有禮的外表之下,
隱藏著的是一顆熱愛冒險的瘋狂的心,他以挑戰各種音樂的界限為樂趣,在音
樂世界裏像個小孩一樣玩得樂不思蜀,因此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
多元化,各種音樂元素互相融合,不斷挑戰聽眾的耳朵。
他18歲開始學鋼琴,21歲的時候已經能夠作出極具挑戰性的Monk式爵士鋼琴前
奏並親自上陣彈奏(請見"one of these days"的MV),雖然技術上並不完美,但是三年
學到這個程度,同樣彈鋼琴的我是又佩服又嫉妒,這就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他2000年力排眾議把嚴肅莊重的"龍的傳人"大膽改成搖滾嘻哈舞曲;同一張專
輯裏他使用我國的五音階創作"歡喜城",把這個傳統音樂的旋律放進西方音樂編曲結
構中,並且在編曲中加入了二胡和古箏。現在大家都愛談論"中國風",我研究了一下那
些被大家定義為"中國風"的作品,基本上都具備同一個特點:使用五音階創作旋律,中
國民族樂器配樂,然後保留西方音樂的節奏(bpm格式)。如果這是中國風的定義,那
麼也許有哪位資深的專業人士可以告訴我,在力宏的這首"歡喜城"之前,誰創作出了這樣
的作品過?!
他2003年的《不可思議》專輯繼續拓展華語流行的邊界,把各種西方流行音樂
的元素突破性地使用在華語音樂上,僅"Love Love Love"一曲,把純正的爵士與嘻哈融合
使用在華語音樂上,這,又是不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次呢?!
雖然沒有完全得到應得的榮耀和讚揚,力宏繼續在自己的音樂道路上面探索,
2004年他去雲南西藏等地采風,隨後革命性地開創了一個新的音樂風格,這次,他很自
信地給了這個風格一個名稱,一個用心良苦且含義深遠的名稱--chinked-out;每次被
邀請上節目,他不厭其煩地向大家說明chinked-out的理念,它的含義,他對它的期待,
然而,整個樂壇沒有人回應他的革新,不打擊嘲諷已經是最大的善意,8年過去了,依
然只有他一個人自己在這條路上孤獨前行。對於一個視自己為professional musician
的人來說,自己的作品無法得到應有的肯定,這種失落,應該是再多的人氣和光環也無
法彌補的吧?
印象中,力宏似乎總是站在風口浪尖。即使我以前沒在關注他的音樂,他每次一
發專輯我都會聽到一些議論,印象中負面的比較多,這些毫無疑問也讓不明就裏的我
對他的壞印象板上釘釘。比如他給chinked-out命名這件事就引起不少人的嘲諷,比如他
06年做《蓋世英雄》,我清楚記得那時不少人說他浮誇(居然敢自稱"蓋世英雄")。
乃至最近"火力全開",again,因為太革新,加上有爭議性的歌詞,這首歌一發佈就被
推到風口浪尖,一時之間網上充滿了各種嘲諷,可笑可悲的是,沒有一個人真正說得
出來,他們所想要鄙視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臺灣最大的報紙之一《中國時報》罔顧媒體的責任和良心,刊登了一篇非常不自
重的文章,毫無根據地指責"火力全開"抄襲,一向溫和寬容的力宏因此發表了一篇長微
博,"我用的形式、電腦音效、外掛軟體、剪接方式,沒幾個人用過……如果永遠做安
全的、典型的'K'歌,就不會被指責抄襲,因為那樣的歌有幾千首……但是我寧可選
擇堅持自己對華語音樂創新的使命。"一字一句,我看到的是他的無奈和他的堅持,
究竟被逼到什麼地步,才能讓這個不善用語言表達想法的男人,用自己最不熟悉的中
文,寫出這樣長的一篇文章?!我替他感到深深的心疼,也為我們如今的音樂環境之
惡劣感到深深的悲哀。
說到這裏,總有一些人質疑力宏的微博不是自己寫的,別的不說,就上面提到的
這篇文章,我相信是他本人親筆,這篇文章中流露出來的是完全的英文思維方式,沒有一
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會這樣書寫,隨便舉個例子好了:"我知道這不會發生,因為我沒
有抄襲。"這完全是從英文的 "I know it's not going to happen, because I didn't
plagiarize." 直譯過來的。再舉一個小細節,一個中文母語的人,當然也不會寫"K"歌
(打引號),我們都會直接寫K歌。
但是無論有多少壓力、多少誤解,我知道他不會放棄,不是相信,而是確定。
因為支撐著他的,不僅僅是他的信念,他的使命感和他的才華,最重要的,是他對音
樂那份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熱愛。"音樂就是我的生命,謝謝你們肯定我的生命。"他曾經
這樣說過。音樂對他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他更習慣用音樂表達想法,而不是用語言,
在他的音樂裏,你聽得到各種各樣的他,從"星座"裏你聽得出他的哲思和聰明,從
"follow me"你聽得出他的男子漢氣概;"love love love"你聽得出他的愛與和平的信念;
"我和你"你聽得到他的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愛錯"你聽得到一個男人在愛情上的挫折
和成長;"你不在"你聽得到他的脆弱和孤獨……He's born to be a musician,我一直
是這樣認為的。跟那些功成名就以後就松懈怠倦的人不同,他這輩子都不會放棄音樂,
因為,我想大概他自己也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人生吧?
---------------------------------------
一點補充:微博上shirley&shushu提到關於和聲的問題,因為解釋起來字數比
較多,所以我就放在這裡回復了:"和聲"與"合聲"的概念並不相同,"合聲"單純指
人聲的部分,而"和聲"(harmony)則是指音樂中旋律下麵的那條支撐線,是西方音樂
特有的現象,最重要的形式有chords與對位,當然,現代音樂中和聲已經發展出許多
新的有趣的形式,比如源自於jazz的call and response的手法,就是力宏的音樂中
非常常見的,我後面的章節裡還會具體提到,在我看來,這是他音樂中很重要的一
個特徵。
力宏的和聲確實很強(他既有古典的底子又懂jazz,以他的天分和努力,實在
是不強也難),不過與其說他和聲學學得很好,毋寧說他的編曲功力整體很強,因為
和聲只是編曲的一個部分。比如說,他的節奏也是非常強的,他的音樂使用的節奏型
非常豐富,有常見的4/4拍強弱弱弱,有r&b的反拍弱強弱強,有6/8拍等,而且因地
制宜,每一首的搭配都非常合理,有時候他的節奏聽起來甚至很有歌唱性,像比如
"心跳"裡的鼓點,我至今搞不懂他是怎麼做到的。
至於"合聲"的部分,這個是屬於唱功的一部分了,演唱會上的合聲是必須的,
單靠歌手一個人的聲音很難表現出豐富的音樂織體。關於他的唱功和他自己做的合聲這
一部分,我第三篇會重點談,敬請期待~
--
Tags:
歌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JAY 新加坡演唱會

By Olivia
at 2012-10-04T21:18
at 2012-10-04T21:18
周杰倫沒興趣《好聲音》 休想藉機炒作!

By Franklin
at 2012-10-04T19:00
at 2012-10-04T19:00
10/5 育達高職迎新演唱會(不開放)

By Agatha
at 2012-10-03T22:05
at 2012-10-03T22:05
sninoly

By Linda
at 2012-10-03T20:36
at 2012-10-03T20:36
蕭敬騰-寧「勁」的爆發力

By Iris
at 2012-10-03T14:28
at 2012-10-03T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