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魚”之樂 - 陳綺貞 Cheer Chen
By Mary
at 2015-08-17T17:17
at 2015-08-17T17:17
Table of Contents
知“魚”之樂
《不在他方》
作者:陳綺貞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如果要為一首歌起歌名,你會依據甚麼來賦予它一雙會飛的翅膀?
是填好歌詞後再概括中心思想,還是聽罷旋律再用直覺點石成金?
哲學系畢業的台灣歌手陳綺貞的創作,向來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翻開她的散文集《不在他方》,彷彿歌聲、人聲和思考的無形音聲,都不在遠方。
新浪微博有一個功能,會依據你最近發表的文字,自動抽取關鍵詞,從而分析你的喜好。
套用這種邏輯,這本散文集的題目,正是反映出她喜好的關鍵詞。
“星星”一眨一眨的動感;“夜街”萬籟俱寂的聲音;
“戰鬥”危險緊張的氣氛;“迷失”不知所蹤的情緒;
“照片”無法擺脫的回憶;“你會怕嗎”關心直接的問句;
“下雨天愉快”有聲有畫的抒情;“殞落的希望”虛實結合的惋惜;
最後“旅行的意義”──想必喜愛陳綺貞的人,都可以自行解釋。
陳綺貞是詩、是畫、是音樂、是藝術……語言或文字都無法把她說盡,
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書中〈跨界〉一文,頗能反映陳綺貞的藝術高度,佛家唯識學有言“一水四見”,
衆生都可以看見水,人看去是水;天人見之為琉璃;餓鬼觀之為濃血;魚置身其中,
是為安樂窩。陳綺貞書中沒有提到佛家的概念,但指出“魚族是真正沒有邊界也不需要
有邊界意識的生物”,甚至假如世界要毀滅了,只能留下一首她的歌,她會選擇《魚》,
因為它“沒有結論”。魚從不畫地為牢,因為心中根本沒有“地”和“牢”的概念,
牠的世界是廣闊的、心胸是寬大的,音樂和文學都可以兼收並蓄,沒有最完美,
只有更完美,一切Tobecontinued……
哲學家常常探討“如何面對死亡”,陳綺貞哲學根底深厚,字裡行間處處流露着對
“死亡”的探索:“這陣子我突然明白人為甚麼需要死亡。
需要完整,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徹底汰舊換新。”對於陳綺貞來說,
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重生。
翻到〈旅行的意義〉一文,不免希望從中找到她的名曲《旅行的意義》的註腳,
但想深一層,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法找到絕對正確的本義,更無法找到引伸義,
解讀文章有時候只為了有系統地說明自己的見解,但如果“系統”根本不存在,
我們或許就置身其中,又如何清晰地說明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知之於書上也。
李暢熹
http://news.qoos.com/%E7%9F%A5%E2%80%9C%E9%AD%9A%E2%80%9D%E4%B9%8B%E6%A8%82-1944273.html
--
Tags:
歌手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08-19T14:18
at 2015-08-19T14:18
Related Posts
請問愛因為在心中這首歌,王力宏有參與嗎
By Damian
at 2015-08-17T09:19
at 2015-08-17T09:19
看板人物 陳鎮川 阿妹、江蕙指名
By Damian
at 2015-08-17T07:40
at 2015-08-17T07:40
周杰倫和張惠妹早有約定
By Edwina
at 2015-08-17T07:33
at 2015-08-17T07:33
阿妹歷年輝煌紀錄
By Rosalind
at 2015-08-17T06:42
at 2015-08-17T06:42
伍思凱Sky Five樂團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By Queena
at 2015-08-16T23:41
at 2015-08-16T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