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職業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5個理由(尊 - 飛輪海 Fahrenheit
By Steve
at 2015-06-22T17:33
at 2015-06-22T17:33
Table of Contents
商業周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550
https://goo.gl/V0LiXj
選擇職業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5個理由,別再叫小孩寫「我的志向」了
作者●謝宇程(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 商業周刊 – 2015年6月22日 下午1:19
日前接到一間私立學校的演講邀請,希望我和中小學生家長們談一個題目:「及早立定志向的重要」。經過一番溝通,我婉拒了。主要原因在於,我對於這個主題有一些看法,和學校的期待有基本的落差。
今天國小的孩子,他的工作生涯將延伸到五十、六十年之後,屆時將是2070年代。我們是否希望這個孩子在2015年寫一篇作文,定義自己的志向,然後朝這個方向走去,堅持一生呢?
過去數年,我研究現代的「專業生涯養成」這個議題,親身採訪加分析閱讀了相當多案例,愈來愈認為:今日要中小學的孩子寫「我的志向」這樣的文章,已經不合時宜;若是父母或孩子自己還把它當真了,更是B>Z。
五大原因,請讀者評理。
原因1:世界的專業極為多樣複雜,青少年知曉理解的僅有九年一毛
青少年階段,視野與生活經驗本來就比較受限,台灣封閉式的教育體系下,尤其是如此。一般中學生會了解哪些職業?生活中會遇到有權威與知識的人,幾乎只有老師,看病的時候會覺得醫生好偉大,經常接觸的傳媒上,常出現的就是影歌星與新聞主播,也許加上一些家族親友的職業。有意識地拓充視野,了解多元產業、專業發展的學生,在中小學不是沒有,真的非常非常少。要他們在這個階段立志,多數學生想得到的也就這些。
如果認真聽中小學生立志的理由,通常會發現,他們不是真的想做這個職業本身。他們是希望幫助人、希望被尊敬、希望讓家人覺得驕傲、希望創造豐裕美好的生活…。而在這個階段,因為人生經驗相當有限,無可避免地將這些期望寄託在老師、醫生、歌星這些職業上。我們真的希望他們就此決定下來嗎?
其實,他們懷抱的心願,根本就是生涯發展上的「幹細胞」。日後他們眼界拓展了,無論選擇什麼樣的專業,這些心願都可以融入專業意識,成為他們奮鬥與拼搏的動力。在十餘歲(甚至更小),就讓這些心願固化定著在某個職業上,可能成為人生的手鐐腳銬。
原因2:一樣職業面貌百變,入行後發現「和我想的不一樣」
在年輕的時候,不只看過的職業類別甚少,即使看過的,往往也只是該職業在特定時空的一個側面剪影,而非全貌。在缺乏資訊下做的決定,後來發現更多事實,難道不該重新評估嗎?
有不少人從小有「當老師」的心願,嚮往著春風化雨、作育英才。但讀了教育學程、進入實習,會愈來愈了解老師的真實處境 -- 少子化大浪襲來,各校都開始凍結員額,就算甄選上,也會被各種評鑑榨乾心力,在教改方案中昏頭轉向,無論教改不教改都被升學率綁架…。
不少人發願成為「設計師」的時候,心中想的是任意發揮創意,潮到不行。慢慢了解這個圈子的生態,將會發現業主(及大眾)的美感與素養決定了一切,自由創作極度無法實現。廣告業、新聞業、電影產業,懷著理想入行的人不久就會高唱「夢醒時分」。
更顯著的例子是醫生。在一個世代前,醫生真的很威,從收入、社會地位,樣樣高人一等。現在,我的臉書朋友中,最常抱怨工作的都是醫生 -- 超時工作、醫療爭議、被制度剝削。今日,醫界真的是「圍城」:外面的人想擠進去,裡面的人想逃出來。
每一個職業都是這樣,都有人前風光和人後滄桑,都可能有高峰榮景和底谷悲涼。要在十幾歲決定人生,最好你學會從未來穿越。
原因3:專業跨國轉移或消失,新興機會也許最好
打算從年輕到老年,在專業路向上從一而終的人,他們的人生最可能陷入艱險。
專業不是從地盤中長出來的山脈,在這個地方永遠長存。專業是一個產業的內部組成分子,當產業遷移的時候,內部的專業也隨之移動。在過去二十年間,台灣代工製造業成批外移,連帶地將大量紡織、塑化、電子領域的工程、管理專業空缺,數以萬計地帶向中國、東南亞,甚至印度和非洲。
專業不只移動,也會消失。電腦自動化取代人工,並產生新的工作形態,這件事不但仍然在進行,而且還會加速。1970 年代,企業使用電腦試算表,在美國就取代掉了近百萬的簿記員;但在此同時,電腦試算表這個工具,讓今日會計師、精算師、財務分析師的工作模式成為可能,又產生了超過百萬的工作機會,這些專業的經濟產值都高於傳統簿記。
台灣對這個情境也不陌生。我們都看到國道收費員被ETC取代,看到博客來取代了實體書店,ATM 取代銀行櫃台行員,數位相機和電子相簿流行後,建立在化學膠卷科技上的所有專業全都蒸發消失。新的專業出現時,常常是產值更高,收入更豐厚的機會:資料科學家、使用者經驗工程師…這些十年前不曾聽聞的專業,現在引領風騷。
當舊的行業走進歷史,新的(更潮、更酷、收入高)專業不斷出現,為何人要死守幾十年前的判斷?
原因4:轉換專業領域是進步與累積、天降大任的序曲
如果今日還在「轉行」二字之中讀到負面意涵,那是思想落後;認為一人一生只能有一種專長,讀什麼科系就只能做什麼樣的工作,則是人力資源思維上最大的錯謬。
在實際的專業界,我們看到大量的例子,無論是工作領域和大學科系不相同,或是職涯路程中轉彎換跑道,許多人不是「走投無路」地逃走,而是挾著優勢迂迴進擊。
中國電商大亨馬雲本來讀英語,還當了幾年老師。當他在 1990 年代發現全世界網路發展得如火如荼,他開始經營一座跨語文的電子門戶,得以讓歐美產業界和中國的製造業量能接連 -- 只要看過馬雲在世界各地用全英文演講、開記者會、接受採訪和提問,就能明白阿里巴巴這個帝國真的缺他不可。
不僅英文老師可以改行成為商業領袖,工程人更可以。在台灣,進入理工學院,往往意味著日後成為工程師,但台灣學生往往很晚才知道(甚至有些從來不曉得),其實讀工程是成為商業領袖的捷徑。據統計,美國前五百大企業,有三分之一的執行長都是工程背景。工程背景不僅讓這些人熟悉科技知識,同時,也讓人擅長分析與系統性思考。
僅管工程師有諸般長處,但是若純粹只有工程師經歷,往往思考偏重技術、製程、成本等方面的可行性,忽略市場與使用者體驗。工程背景的人若想成為理想的 CEO,往往要在某個時期歷經業務形態工作的洗禮。
愈是優秀的人,愈常南征北闖,為自己開拓新地界。他們將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才能,帶到另一個領域發揮。因為他們和工作環境中的多數人不同,所以能發揮更高的價值。古人說得滿對的:石頭要滾,才不會生苔!
原因5:為了成為自己而打造職涯,其實大有可為
究竟「職涯」該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我們的想像需要不斷地迭代更新。
最古早的思維,職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蹲在裡頭一輩子。後來,或許我們可以將職涯視為一條登山長路,只要走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再後來,也有人看出來職涯其實是樹狀分枝,從一個起點,可以走向多種專業分類。
現在,對愈來愈多人而言,職涯是個蛛網棋盤的格式,我們可以在專業與專業之間平行橫躍,或是同時發展多個職涯路線,在同一個人身上進行多角化。例如,表演相關的事業:模特、主持、歌手、演員、導演…不少人在這些身分之間遊走,這早就不是奇聞。
一個台灣人還頗為熟悉的藝人吳尊就更進了一步;他本身的演藝事業跨模特、演員、歌手 -- 這不特別。特別的是,他從17歲開始就是創業家,經歷有起有伏的四次創業,現在仍然積極經營健身俱樂部事業。他當然不是特例。
港星古巨基近年來比較少在台灣宣傳與發片,但他在香港一直是領袖級的藝人。他除了演藝事業中所有的角色已經做遍之外,他還是個設計師和漫畫家 -- 都不是玩玩而已。他的漫畫(加小說)創作已經出版12本,而他在設計師這個身分上也極有成就 -- 他曾受 Sony 等公司邀請合作設計商品,得過專業獎項肯定。甚至他還創辦了服飾品牌:SOLO CELEB. 及 HTDG,他在香港開了兩間門市,以販售自己設計的服裝為主。
蜚聲世界文壇的作者艾倫.狄.波頓,原來的頭銜是哲學家,但卻以小說家的身分成名,後來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以宗教、美學、哲學為切入點探討人生難題。在此之後,他參與紀錄片製作、擔任策展人、撰寫專欄,用各種可能的形式探討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之道。
今天,職涯已經不能被視為一個鐵軌。職涯是一座森林,是一片沙灘,是都市裡四通八達的街道巷弄,人人可以發明他的走法,看到獨特而精采的風光。
世界在洶湧變化,年輕人得學凌波微步
因為這些原因,讓學生在中學之前選定職涯、立定志向,意義愈來愈低。如果把「我的志向」這篇作文當做一個思考練習,也許不礙事,但要告訴年輕人,千萬別當真。
「不務正業」,在過去是一種指控:做工程師就該一輩子做工程師,其他的事不需要懂、也不該碰。但是在未來,「不務正業」將是一個讚美、甚至一種必需的特質 -- 工程師可以懂美學,不妨學商業,關心生態更好 -- 特色就是競爭力,以自我特質為核心的特色經營,就是職涯發展的指南方針。
從悲觀來看,未來世界既然在洶湧變化,年輕世代沒學會凌波微步,難保不會跌落深谷。樂觀來看,這個世界將不斷出現新的可能性,年輕人不必為現在既有的職涯模式限制自己,我們的下一代,人生可以遠比「從一而終」更精采。
作者簡介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經營部落格「學與業小棧」: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550
https://goo.gl/V0LiXj
選擇職業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5個理由,別再叫小孩寫「我的志向」了
作者●謝宇程(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 商業周刊 – 2015年6月22日 下午1:19
日前接到一間私立學校的演講邀請,希望我和中小學生家長們談一個題目:「及早立定志向的重要」。經過一番溝通,我婉拒了。主要原因在於,我對於這個主題有一些看法,和學校的期待有基本的落差。
今天國小的孩子,他的工作生涯將延伸到五十、六十年之後,屆時將是2070年代。我們是否希望這個孩子在2015年寫一篇作文,定義自己的志向,然後朝這個方向走去,堅持一生呢?
過去數年,我研究現代的「專業生涯養成」這個議題,親身採訪加分析閱讀了相當多案例,愈來愈認為:今日要中小學的孩子寫「我的志向」這樣的文章,已經不合時宜;若是父母或孩子自己還把它當真了,更是B>Z。
五大原因,請讀者評理。
原因1:世界的專業極為多樣複雜,青少年知曉理解的僅有九年一毛
青少年階段,視野與生活經驗本來就比較受限,台灣封閉式的教育體系下,尤其是如此。一般中學生會了解哪些職業?生活中會遇到有權威與知識的人,幾乎只有老師,看病的時候會覺得醫生好偉大,經常接觸的傳媒上,常出現的就是影歌星與新聞主播,也許加上一些家族親友的職業。有意識地拓充視野,了解多元產業、專業發展的學生,在中小學不是沒有,真的非常非常少。要他們在這個階段立志,多數學生想得到的也就這些。
如果認真聽中小學生立志的理由,通常會發現,他們不是真的想做這個職業本身。他們是希望幫助人、希望被尊敬、希望讓家人覺得驕傲、希望創造豐裕美好的生活…。而在這個階段,因為人生經驗相當有限,無可避免地將這些期望寄託在老師、醫生、歌星這些職業上。我們真的希望他們就此決定下來嗎?
其實,他們懷抱的心願,根本就是生涯發展上的「幹細胞」。日後他們眼界拓展了,無論選擇什麼樣的專業,這些心願都可以融入專業意識,成為他們奮鬥與拼搏的動力。在十餘歲(甚至更小),就讓這些心願固化定著在某個職業上,可能成為人生的手鐐腳銬。
原因2:一樣職業面貌百變,入行後發現「和我想的不一樣」
在年輕的時候,不只看過的職業類別甚少,即使看過的,往往也只是該職業在特定時空的一個側面剪影,而非全貌。在缺乏資訊下做的決定,後來發現更多事實,難道不該重新評估嗎?
有不少人從小有「當老師」的心願,嚮往著春風化雨、作育英才。但讀了教育學程、進入實習,會愈來愈了解老師的真實處境 -- 少子化大浪襲來,各校都開始凍結員額,就算甄選上,也會被各種評鑑榨乾心力,在教改方案中昏頭轉向,無論教改不教改都被升學率綁架…。
不少人發願成為「設計師」的時候,心中想的是任意發揮創意,潮到不行。慢慢了解這個圈子的生態,將會發現業主(及大眾)的美感與素養決定了一切,自由創作極度無法實現。廣告業、新聞業、電影產業,懷著理想入行的人不久就會高唱「夢醒時分」。
更顯著的例子是醫生。在一個世代前,醫生真的很威,從收入、社會地位,樣樣高人一等。現在,我的臉書朋友中,最常抱怨工作的都是醫生 -- 超時工作、醫療爭議、被制度剝削。今日,醫界真的是「圍城」:外面的人想擠進去,裡面的人想逃出來。
每一個職業都是這樣,都有人前風光和人後滄桑,都可能有高峰榮景和底谷悲涼。要在十幾歲決定人生,最好你學會從未來穿越。
原因3:專業跨國轉移或消失,新興機會也許最好
打算從年輕到老年,在專業路向上從一而終的人,他們的人生最可能陷入艱險。
專業不是從地盤中長出來的山脈,在這個地方永遠長存。專業是一個產業的內部組成分子,當產業遷移的時候,內部的專業也隨之移動。在過去二十年間,台灣代工製造業成批外移,連帶地將大量紡織、塑化、電子領域的工程、管理專業空缺,數以萬計地帶向中國、東南亞,甚至印度和非洲。
專業不只移動,也會消失。電腦自動化取代人工,並產生新的工作形態,這件事不但仍然在進行,而且還會加速。1970 年代,企業使用電腦試算表,在美國就取代掉了近百萬的簿記員;但在此同時,電腦試算表這個工具,讓今日會計師、精算師、財務分析師的工作模式成為可能,又產生了超過百萬的工作機會,這些專業的經濟產值都高於傳統簿記。
台灣對這個情境也不陌生。我們都看到國道收費員被ETC取代,看到博客來取代了實體書店,ATM 取代銀行櫃台行員,數位相機和電子相簿流行後,建立在化學膠卷科技上的所有專業全都蒸發消失。新的專業出現時,常常是產值更高,收入更豐厚的機會:資料科學家、使用者經驗工程師…這些十年前不曾聽聞的專業,現在引領風騷。
當舊的行業走進歷史,新的(更潮、更酷、收入高)專業不斷出現,為何人要死守幾十年前的判斷?
原因4:轉換專業領域是進步與累積、天降大任的序曲
如果今日還在「轉行」二字之中讀到負面意涵,那是思想落後;認為一人一生只能有一種專長,讀什麼科系就只能做什麼樣的工作,則是人力資源思維上最大的錯謬。
在實際的專業界,我們看到大量的例子,無論是工作領域和大學科系不相同,或是職涯路程中轉彎換跑道,許多人不是「走投無路」地逃走,而是挾著優勢迂迴進擊。
中國電商大亨馬雲本來讀英語,還當了幾年老師。當他在 1990 年代發現全世界網路發展得如火如荼,他開始經營一座跨語文的電子門戶,得以讓歐美產業界和中國的製造業量能接連 -- 只要看過馬雲在世界各地用全英文演講、開記者會、接受採訪和提問,就能明白阿里巴巴這個帝國真的缺他不可。
不僅英文老師可以改行成為商業領袖,工程人更可以。在台灣,進入理工學院,往往意味著日後成為工程師,但台灣學生往往很晚才知道(甚至有些從來不曉得),其實讀工程是成為商業領袖的捷徑。據統計,美國前五百大企業,有三分之一的執行長都是工程背景。工程背景不僅讓這些人熟悉科技知識,同時,也讓人擅長分析與系統性思考。
僅管工程師有諸般長處,但是若純粹只有工程師經歷,往往思考偏重技術、製程、成本等方面的可行性,忽略市場與使用者體驗。工程背景的人若想成為理想的 CEO,往往要在某個時期歷經業務形態工作的洗禮。
愈是優秀的人,愈常南征北闖,為自己開拓新地界。他們將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才能,帶到另一個領域發揮。因為他們和工作環境中的多數人不同,所以能發揮更高的價值。古人說得滿對的:石頭要滾,才不會生苔!
原因5:為了成為自己而打造職涯,其實大有可為
究竟「職涯」該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我們的想像需要不斷地迭代更新。
最古早的思維,職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蹲在裡頭一輩子。後來,或許我們可以將職涯視為一條登山長路,只要走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再後來,也有人看出來職涯其實是樹狀分枝,從一個起點,可以走向多種專業分類。
現在,對愈來愈多人而言,職涯是個蛛網棋盤的格式,我們可以在專業與專業之間平行橫躍,或是同時發展多個職涯路線,在同一個人身上進行多角化。例如,表演相關的事業:模特、主持、歌手、演員、導演…不少人在這些身分之間遊走,這早就不是奇聞。
一個台灣人還頗為熟悉的藝人吳尊就更進了一步;他本身的演藝事業跨模特、演員、歌手 -- 這不特別。特別的是,他從17歲開始就是創業家,經歷有起有伏的四次創業,現在仍然積極經營健身俱樂部事業。他當然不是特例。
港星古巨基近年來比較少在台灣宣傳與發片,但他在香港一直是領袖級的藝人。他除了演藝事業中所有的角色已經做遍之外,他還是個設計師和漫畫家 -- 都不是玩玩而已。他的漫畫(加小說)創作已經出版12本,而他在設計師這個身分上也極有成就 -- 他曾受 Sony 等公司邀請合作設計商品,得過專業獎項肯定。甚至他還創辦了服飾品牌:SOLO CELEB. 及 HTDG,他在香港開了兩間門市,以販售自己設計的服裝為主。
蜚聲世界文壇的作者艾倫.狄.波頓,原來的頭銜是哲學家,但卻以小說家的身分成名,後來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以宗教、美學、哲學為切入點探討人生難題。在此之後,他參與紀錄片製作、擔任策展人、撰寫專欄,用各種可能的形式探討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之道。
今天,職涯已經不能被視為一個鐵軌。職涯是一座森林,是一片沙灘,是都市裡四通八達的街道巷弄,人人可以發明他的走法,看到獨特而精采的風光。
世界在洶湧變化,年輕人得學凌波微步
因為這些原因,讓學生在中學之前選定職涯、立定志向,意義愈來愈低。如果把「我的志向」這篇作文當做一個思考練習,也許不礙事,但要告訴年輕人,千萬別當真。
「不務正業」,在過去是一種指控:做工程師就該一輩子做工程師,其他的事不需要懂、也不該碰。但是在未來,「不務正業」將是一個讚美、甚至一種必需的特質 -- 工程師可以懂美學,不妨學商業,關心生態更好 -- 特色就是競爭力,以自我特質為核心的特色經營,就是職涯發展的指南方針。
從悲觀來看,未來世界既然在洶湧變化,年輕世代沒學會凌波微步,難保不會跌落深谷。樂觀來看,這個世界將不斷出現新的可能性,年輕人不必為現在既有的職涯模式限制自己,我們的下一代,人生可以遠比「從一而終」更精采。
作者簡介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經營部落格「學與業小棧」: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
--
Tags:
台灣男偶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仲夏野餐音樂節歌單
By Liam
at 2015-06-21T21:41
at 2015-06-21T21:41
父親節星爸有何期待 子女如何表示(提尊)
By Lily
at 2015-06-21T19:09
at 2015-06-21T19:09
大東把小丸子當女兒 心疼她斷腿
By Iris
at 2015-06-21T19:00
at 2015-06-21T19:00
汪東城超有心 再忙也要陪媽媽吃粽子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06-21T18:56
at 2015-06-21T18:56
仲夏野餐音樂節歌單
By Rae
at 2015-06-21T17:43
at 2015-06-21T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