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博客留言 2006.07.07 (2) - 蘇有朋星聞
By Vanessa
at 2007-01-24T02:47
at 2007-01-24T02:47
Table of Contents
My Love Is Your Love [中]
2006-07-07 21:06:04
演員
《電影之歌》一個巨大的噱頭就是彙集了兩岸三地的12位大明星鼎力相助。
上海的演出陣容包括張信哲、蘇有朋、張靚穎、陸毅等影視歌紅人,可張信哲就在
開場的時候唱了一段可以稱之為流行音樂的京劇,蘇有朋、張靚穎也就開場十幾分
鐘唱了一段,陸毅更是只有幾句臺詞,連唱都沒輪上。要真是沖著他們去的,失望絕
對是難以避免的。
實際上,真正的主演是高虎和袁泉,而且兩人的唱功和演出也著實可圈可點,
無奈名氣實在比宣傳中突出的明星大腕差了一截,只好屈就隱身其後。製片人楊健
對此的解釋頗有幾分無奈。
“我表姐的兒子今年16歲,在成都帶著同學一起去看我這個大伯搗鼓出來的
音樂劇,看完之後,發短信告訴我說,我本來是抱著看明星的心態來的,但是看完
之後驚訝了,我們這些整天沉迷在網路世界的孩子們,對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是如
此陌生,我不僅懂得了什麼叫做音樂劇,而且以後不會再盲目追星了,我再也
買廣場音樂會的票了。”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觀劇心態——看明星。”
大概是為了順應這樣的“民意”,楊健敏銳地把當時剛剛躥紅的超女張靚穎
招至麾下。
當時,楊健所在的嘉華麗音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在為張藝謀的新片
《千里走單騎》策劃首映式。出人意料的是,張藝謀告訴楊健,他晚上也在家
看超女,而且發現張靚穎很不錯。楊健看了兩場比賽,發現真的和這個姑娘很對眼。
女孩那種剛剛踏入娛樂圈,既有一絲慌亂,又充滿憧憬的狀態像極了《電影之歌》中的
少年素君。
楊健托到成都演出的張亞東帶給張靚穎一個問題,“就問她最大的包袱是什麼?”
張靚穎好生好奇,楊健說,張靚穎最大的包袱就是超女,如果能夠甩掉這樣的包袱,
就是蠶蛹化蝶之後的美麗。
楊健的話打動了張靚穎,她毫不猶豫地加入到《電影之歌》的劇組,儘管屬於她
的演出只有短短的20分鐘。楊健對張靚穎的評價非常高。他說張靚穎第一次表演的
時候,把他的肚皮都笑破了。“但張靚穎就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努力的人。為了
一個小動作,她也願意下大功夫。看得出來,她不是過來玩票的,她非常認真地去
做一個職業演員。”
演員問題,一直是《電影之歌》的軟肋。國外的音樂劇演出均為專業的音樂
劇演員,而《電影之歌》的主演差不多都是影視演員,眾多加盟的大腕更是影視歌
多棲明星,如何拼湊出巡演的班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紅星的檔期。
“很多人接到演出訂單就很開心,我卻直發愁演員問題。”楊健坦言,演員,
是這台音樂劇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因素。其實,如何開拓國內的原創音樂劇市場,
也是《電影之歌》不得不面臨的一大難題。
市場
在國外音樂劇紛紛搶灘的上海,國產音樂劇的市場一直不甚樂觀。與上海大劇院
動輒就上演幾十、上百場國外音樂劇的大氣魄和大手筆相比,國產音樂劇在上海的演
出大多只有走馬觀花的一兩場。
楊健一再強調上海的海派氣質決定了觀眾的欣賞口味,那就是外來的和尚好
念經。而在北京,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股支持、觀看原創劇碼的欣賞習慣。其實,
楊健的話從另外一個層面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上海的觀眾見多識廣,欣賞
口味已經很“刁鑽”了,一般的演出很難在這個碼頭上找到立錐之地。
近年來推出的國產音樂劇,儘管在製作上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專業運作上
卻遠遠還未達標。在一個早已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多元時代,再好的東西不吆喝
都有可能乏人問津,更不要說本身就不誘人的東西了。
《電影之歌》在上海的宣傳行銷就沒有太多的特色。基本上就是新聞發佈會
加常規廣告,這種常規操作讓《電影之歌》的演出資訊很快就湮沒在上海的茫茫
黑夜之中。當然,這和整個演出只有一場有很大的關係。
楊健透露,《電影之歌》每場演出需要運輸的道具就要花費四五十萬,再加上
150人台前幕後的吃喝拉撒和演員的酬勞(一場也就一兩千元),一場演出的成本
大致在100萬左右。巨大的演出成本讓演出承辦方不得不選擇能夠容納更多觀眾
的演出場所,而不合適的演出場又很難贏得預期的口碑,由此更加劇了惡性循環
的怪圈——演出少,宣傳更少;宣傳減少,演出更加不濟。
毫無疑問,如果每到一地,能夠增加演出場次,演出成本可以攤薄許多。
但眼下,在《電影之歌》的巡演中,我們看到每地的演出場次一般都是1到2場,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
《電影之歌》的創作集中了太多人的第一次。大雪紛飛的北京城內,楊健
用3個小時說服了叱吒流行樂壇20年的李宗盛,兩個從未做過音樂劇的男人
決定賭一把。
加入到這場“賭博”的還有導演張婉婷和編劇羅啟銳夫婦。在英國學習戲劇,
卻因在香港始終找不到舞臺轉而投身大銀幕的張婉婷,終於在《電影之歌》中圓了
自己的舞臺劇之夢。
看得出來,為了這珍貴的第一次,主創人員對每一個細節都相當重視,他們不
希望這僅僅是一場華麗的應景之作,它更該成為一個值得感動與珍藏一生的美好回憶,
儘管它並不完美。主辦方試圖將《電影之歌》打造成經典巨制的雄心壯志令人心
生敬佩,但市場的殘酷往往又讓人有些唏噓不已。《電影之歌》究竟能否成就光與
影的傳奇,還要留待時間加以印證。
這部投資2000萬的音樂劇,在北京的首輪演出只大致收回了成本的四到五成。
主辦方似乎並不擔心,他們認為收回成本是遲早的事情。目前,《電影之歌》已經
推出了原聲大碟,按照國際慣例,演出DVD將在一年以後推出。
演員和市場仍然在困擾著《電影之歌》的巡演之路。在上海演出效果頗好的
國外音樂劇都是在前期宣傳、推廣上下了大功夫,即使港產的音樂劇《雪狼湖》
光宣傳就花掉了1500萬。相比之下,整個投資才2000萬的《電影之歌》想要打
開市場,培育觀眾,要做的恐怕不只是借助若干明星來抬升市場價值。
《電影之歌》在上海的表現至多只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上海這個碼頭,
我來跑過了。
(完)
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
我挺欣賞這篇文章的
覺得它又全面又客觀又頗有見地
很多我想說的
這篇文章裡都提及了
舉例來說吧
一 關於場地
其實國內不見得每個城市都有適合演唱會或是音樂劇話劇的場地
上海大舞臺做起有劇情的音樂劇或是話劇
就顯的有點過於空曠了
對於戲味氣氛的凝聚
會有一定的折扣
二 關於創意
不管是文中提到的行書書法如柳絮般散去
或是清清(袁泉飾演)登上名利金字塔頂峰的處理
或是清清面對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時代轉換
或是當成年影生(高虎飾演) 清清和成年素君(張彤飾演)唱起"你?夢而生" 站在舞臺
上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轉盤上尋尋覓覓卻苦無交集 以表現在近代中國經歷戰亂後
身處亂世中小兒女愛情的渺小與無力感....
都是那麼富有想像力和表現力
劇中很多創意都令人驚喜 充滿意境
三 關於市場
其實中國顯然沒有真正的音樂劇市場
目前看來
觀眾群不少跟演唱會群眾是重疊的
所謂的musical或opera在國外行之多年
一個新的劇目上演了 裡面不一定需要有大牌明星
也會有人專門去欣賞音樂劇本身的
但在國內顯然不行
面對這樣惡劣的市場環境
不少有志之士本著對藝術的愛好前僕後繼 不計成本的投入
希望能開出一條血路 讓更多人懂得音樂劇之美
也讓更多藝術創作者有更大的表現空間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各個環節配合的
群眾需要教育和培養
市場才有可能成熟
這是一種臺上臺下的雙贏
中國人是可以做到的!
但有點令人遺憾的是
有時候大家只顧著挑剔那少量的不完美
卻忘了給因努力而得到的成績來點掌聲
在我看來
電影之歌的優點和投入可是遠遠超過了它的不足的呢
一個全新市場上新生的孩子
它需要的是鼓勵 才會做的更好
它需要更多的寬容對待 他才會長的強壯
更何況 他本身已經是個很漂亮的孩子呀
何必只是對他打罵呢?
長此下去
中國人原創音樂劇將無人再敢嘗試
它的市場也永遠不會成熟
那只是大家的損失哇
凡事將心比心 易位思考
大家都應該學著多些寬容和厚道來看待身邊的事物
缺點要提出來改進
優點也請別吝嗇讚美呢
A.
(待續)
http://blog.sina.com.cn/u/49672513010003zu
相片
http://album.sina.com.cn/pic/49672513020004ud
--
2006-07-07 21:06:04
演員
《電影之歌》一個巨大的噱頭就是彙集了兩岸三地的12位大明星鼎力相助。
上海的演出陣容包括張信哲、蘇有朋、張靚穎、陸毅等影視歌紅人,可張信哲就在
開場的時候唱了一段可以稱之為流行音樂的京劇,蘇有朋、張靚穎也就開場十幾分
鐘唱了一段,陸毅更是只有幾句臺詞,連唱都沒輪上。要真是沖著他們去的,失望絕
對是難以避免的。
實際上,真正的主演是高虎和袁泉,而且兩人的唱功和演出也著實可圈可點,
無奈名氣實在比宣傳中突出的明星大腕差了一截,只好屈就隱身其後。製片人楊健
對此的解釋頗有幾分無奈。
“我表姐的兒子今年16歲,在成都帶著同學一起去看我這個大伯搗鼓出來的
音樂劇,看完之後,發短信告訴我說,我本來是抱著看明星的心態來的,但是看完
之後驚訝了,我們這些整天沉迷在網路世界的孩子們,對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是如
此陌生,我不僅懂得了什麼叫做音樂劇,而且以後不會再盲目追星了,我再也
買廣場音樂會的票了。”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觀劇心態——看明星。”
大概是為了順應這樣的“民意”,楊健敏銳地把當時剛剛躥紅的超女張靚穎
招至麾下。
當時,楊健所在的嘉華麗音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在為張藝謀的新片
《千里走單騎》策劃首映式。出人意料的是,張藝謀告訴楊健,他晚上也在家
看超女,而且發現張靚穎很不錯。楊健看了兩場比賽,發現真的和這個姑娘很對眼。
女孩那種剛剛踏入娛樂圈,既有一絲慌亂,又充滿憧憬的狀態像極了《電影之歌》中的
少年素君。
楊健托到成都演出的張亞東帶給張靚穎一個問題,“就問她最大的包袱是什麼?”
張靚穎好生好奇,楊健說,張靚穎最大的包袱就是超女,如果能夠甩掉這樣的包袱,
就是蠶蛹化蝶之後的美麗。
楊健的話打動了張靚穎,她毫不猶豫地加入到《電影之歌》的劇組,儘管屬於她
的演出只有短短的20分鐘。楊健對張靚穎的評價非常高。他說張靚穎第一次表演的
時候,把他的肚皮都笑破了。“但張靚穎就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努力的人。為了
一個小動作,她也願意下大功夫。看得出來,她不是過來玩票的,她非常認真地去
做一個職業演員。”
演員問題,一直是《電影之歌》的軟肋。國外的音樂劇演出均為專業的音樂
劇演員,而《電影之歌》的主演差不多都是影視演員,眾多加盟的大腕更是影視歌
多棲明星,如何拼湊出巡演的班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紅星的檔期。
“很多人接到演出訂單就很開心,我卻直發愁演員問題。”楊健坦言,演員,
是這台音樂劇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因素。其實,如何開拓國內的原創音樂劇市場,
也是《電影之歌》不得不面臨的一大難題。
市場
在國外音樂劇紛紛搶灘的上海,國產音樂劇的市場一直不甚樂觀。與上海大劇院
動輒就上演幾十、上百場國外音樂劇的大氣魄和大手筆相比,國產音樂劇在上海的演
出大多只有走馬觀花的一兩場。
楊健一再強調上海的海派氣質決定了觀眾的欣賞口味,那就是外來的和尚好
念經。而在北京,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股支持、觀看原創劇碼的欣賞習慣。其實,
楊健的話從另外一個層面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上海的觀眾見多識廣,欣賞
口味已經很“刁鑽”了,一般的演出很難在這個碼頭上找到立錐之地。
近年來推出的國產音樂劇,儘管在製作上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專業運作上
卻遠遠還未達標。在一個早已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多元時代,再好的東西不吆喝
都有可能乏人問津,更不要說本身就不誘人的東西了。
《電影之歌》在上海的宣傳行銷就沒有太多的特色。基本上就是新聞發佈會
加常規廣告,這種常規操作讓《電影之歌》的演出資訊很快就湮沒在上海的茫茫
黑夜之中。當然,這和整個演出只有一場有很大的關係。
楊健透露,《電影之歌》每場演出需要運輸的道具就要花費四五十萬,再加上
150人台前幕後的吃喝拉撒和演員的酬勞(一場也就一兩千元),一場演出的成本
大致在100萬左右。巨大的演出成本讓演出承辦方不得不選擇能夠容納更多觀眾
的演出場所,而不合適的演出場又很難贏得預期的口碑,由此更加劇了惡性循環
的怪圈——演出少,宣傳更少;宣傳減少,演出更加不濟。
毫無疑問,如果每到一地,能夠增加演出場次,演出成本可以攤薄許多。
但眼下,在《電影之歌》的巡演中,我們看到每地的演出場次一般都是1到2場,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
《電影之歌》的創作集中了太多人的第一次。大雪紛飛的北京城內,楊健
用3個小時說服了叱吒流行樂壇20年的李宗盛,兩個從未做過音樂劇的男人
決定賭一把。
加入到這場“賭博”的還有導演張婉婷和編劇羅啟銳夫婦。在英國學習戲劇,
卻因在香港始終找不到舞臺轉而投身大銀幕的張婉婷,終於在《電影之歌》中圓了
自己的舞臺劇之夢。
看得出來,為了這珍貴的第一次,主創人員對每一個細節都相當重視,他們不
希望這僅僅是一場華麗的應景之作,它更該成為一個值得感動與珍藏一生的美好回憶,
儘管它並不完美。主辦方試圖將《電影之歌》打造成經典巨制的雄心壯志令人心
生敬佩,但市場的殘酷往往又讓人有些唏噓不已。《電影之歌》究竟能否成就光與
影的傳奇,還要留待時間加以印證。
這部投資2000萬的音樂劇,在北京的首輪演出只大致收回了成本的四到五成。
主辦方似乎並不擔心,他們認為收回成本是遲早的事情。目前,《電影之歌》已經
推出了原聲大碟,按照國際慣例,演出DVD將在一年以後推出。
演員和市場仍然在困擾著《電影之歌》的巡演之路。在上海演出效果頗好的
國外音樂劇都是在前期宣傳、推廣上下了大功夫,即使港產的音樂劇《雪狼湖》
光宣傳就花掉了1500萬。相比之下,整個投資才2000萬的《電影之歌》想要打
開市場,培育觀眾,要做的恐怕不只是借助若干明星來抬升市場價值。
《電影之歌》在上海的表現至多只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上海這個碼頭,
我來跑過了。
(完)
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
我挺欣賞這篇文章的
覺得它又全面又客觀又頗有見地
很多我想說的
這篇文章裡都提及了
舉例來說吧
一 關於場地
其實國內不見得每個城市都有適合演唱會或是音樂劇話劇的場地
上海大舞臺做起有劇情的音樂劇或是話劇
就顯的有點過於空曠了
對於戲味氣氛的凝聚
會有一定的折扣
二 關於創意
不管是文中提到的行書書法如柳絮般散去
或是清清(袁泉飾演)登上名利金字塔頂峰的處理
或是清清面對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時代轉換
或是當成年影生(高虎飾演) 清清和成年素君(張彤飾演)唱起"你?夢而生" 站在舞臺
上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轉盤上尋尋覓覓卻苦無交集 以表現在近代中國經歷戰亂後
身處亂世中小兒女愛情的渺小與無力感....
都是那麼富有想像力和表現力
劇中很多創意都令人驚喜 充滿意境
三 關於市場
其實中國顯然沒有真正的音樂劇市場
目前看來
觀眾群不少跟演唱會群眾是重疊的
所謂的musical或opera在國外行之多年
一個新的劇目上演了 裡面不一定需要有大牌明星
也會有人專門去欣賞音樂劇本身的
但在國內顯然不行
面對這樣惡劣的市場環境
不少有志之士本著對藝術的愛好前僕後繼 不計成本的投入
希望能開出一條血路 讓更多人懂得音樂劇之美
也讓更多藝術創作者有更大的表現空間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各個環節配合的
群眾需要教育和培養
市場才有可能成熟
這是一種臺上臺下的雙贏
中國人是可以做到的!
但有點令人遺憾的是
有時候大家只顧著挑剔那少量的不完美
卻忘了給因努力而得到的成績來點掌聲
在我看來
電影之歌的優點和投入可是遠遠超過了它的不足的呢
一個全新市場上新生的孩子
它需要的是鼓勵 才會做的更好
它需要更多的寬容對待 他才會長的強壯
更何況 他本身已經是個很漂亮的孩子呀
何必只是對他打罵呢?
長此下去
中國人原創音樂劇將無人再敢嘗試
它的市場也永遠不會成熟
那只是大家的損失哇
凡事將心比心 易位思考
大家都應該學著多些寬容和厚道來看待身邊的事物
缺點要提出來改進
優點也請別吝嗇讚美呢
A.
(待續)
http://blog.sina.com.cn/u/49672513010003zu
相片
http://album.sina.com.cn/pic/49672513020004ud
--
Tags:
台灣男偶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1)
By Rachel
at 2007-01-24T02:44
at 2007-01-24T02:44
有朋博客留言 2006.07.02
By Andrew
at 2007-01-24T02:38
at 2007-01-24T02:38
有朋官網留言 2006/7/1
By Susan
at 2007-01-24T02:26
at 2007-01-24T02:26
蘇有朋重返台大上課 第一天就遲到
By Frederica
at 2007-01-23T20:29
at 2007-01-23T20:29
【視頻】重返台大 蘇有朋選修網頁設計課程 【東森新聞2007-1-22】
By Rachel
at 2007-01-23T01:49
at 2007-01-23T01:49